《探秘PM2.5》讲述了谈及PM2.5,不得不涉及气溶胶的科学概念以及灰霾天气与大雾天气。广义地讲,灰霾和雾都属于大气气溶胶的范畴,科学界的气溶胶定义是“气体介质中加入固态或液态粒子而形成的分散体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大家接受的大气气溶胶分类和不同类型气溶胶的统一的命名系统。大气气溶胶的特征有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辐射特征之分。气溶胶有多种分类法,按来源,可分为自然源与人类活动排放源;按产生方式,可分为机械粉碎、燃烧、气粒转化和凝并等;按组分,可分为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和生物气溶胶;按谱分布,可分为巨粒子、大粒子、细粒子、超细粒子等。
霾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近年来霾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而霾出现时,所见之处朦朦胧胧,能见度明显恶化,所居之地混混浊浊,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人们形象地说:“夜晚难见到星星,白天难看到太阳。”“霾”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诗经·邶风·终风》里有“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噎”的诗句,这里即是说大风吹起了尘土。“霾”字的古义就是“尘”,它还有一个通假字“□”,其实比我们现在使用的“霾”字更通俗易懂。古籍《尔雅·释天》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日霾”;《说文》对霾的解释是“风雨土也”;《毛传》对霾的解释是“霾,雨土也”;《竹书纪年》也载有“帝辛五年雨土于毫”的记录,这里的“雨”字是动词,表示“落”、“降”、“下”的意思,“雨土”就是“降尘”,所以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大致是“刮风落土就是霾”。因而,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当时,在中原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这些现象并不少见,而这些现象都是现代天气现象“霾”的前身。